2022年5月4日,在学校坚守近一个月的赵来军教授迎来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在学校疫情防控一线的生日没有鲜花、没有蛋糕,却更加特别而难忘。“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是院长,我有义务坚守抗疫一线,能和在校的老师们并肩作战,共同守护学生、守护校园就是今年最好的生日礼物!”,赵来军院长说道。
投身抗疫一线,做学生的守护者
疫情防控以来,赵来军教授与在校教职工一起坚守抗疫一线,除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外,更是在因疫情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上研究生复试、专业学位招生等工作中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与老师们默契配合,超额完成复试、招生等工作。回到社区后,作为社区志愿者,他的身影忙碌在上理小区志愿服务的一线,为居民送菜、送防疫物资。在得知博士生物资短缺后,更是将自己本就不宽裕的物资无私捐赠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安心科研。在看到校园疫情形势日趋紧张后,他主动请缨再次回到校园参与抗疫。在北校区,他化身“搬运工”,加入“卸蔬菜大军”,与其他在校教职工一起共同搬运了10万斤河南援护的物资。结束健康观察回到南校区后,他变身“消杀员”,在学院书记因连日奋战一线患病就医后,他接过南校区教师消杀志愿服务队队长的接力棒,组织协调南校区学生宿舍楼宇的消杀工作,巡查可能存在的消杀盲区,增加对风险区域的消杀次数。他与志愿者们穿着防护服,身背沉重的消杀液罐,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往返于南校区的十六栋宿舍之间,对重点区域进行全面而又细致消杀工作。每次结束工作浑身上下衣服全部都被汗水湿透。
积极咨政建言,做科学决策的助力者
脱下防护服后,他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他带领社会复杂系统韧性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对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梳理、分析,撰写有针对性的资政建言,推进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智抗疫,为疫情防控贡献“上理管院智慧”。
众所周知,疫情防控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大考问题。赵来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钱颖、朱水成、赵欣、周亦威、黄中意、罗国芬等老师在深入一线志愿服务的同时,广泛了解、深入调研,根据一线观察与一手调研数据,从中感悟特大城市基层社区治理遭遇烈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之韧性与活力,也对社区居民生活遭遇的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甚至困顿感同身受。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共同研判,精准剖析问题,认真思考方案,就优化核酸检测服务、优化抗原检测、做好应急舆情工作、优化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等方面提出多项建议,报送30多篇建言信息,截止5月1日已被采纳21篇。其中,3月19日报送的建言中较早发现当时正在普遍开展的核酸筛查中的“漏检”、“误检”问题,以及社区联络微信群组在筛查完毕后过早解散等问题,就此提出的可行建议得到上级部门采用,并获领导批示。《建议给上海援护人员充分礼遇》、《让高龄老年群体隔离、转运更加人性化的对策建议》、《疫情防控期间招募社区配送专员的政策建议》等被上级领导部门采用。《当下网络涉疫谣言的风险和治理对策建议》,被内参采纳,等等。其他建言也大多被采纳并转送有关实务部门工作参考。
咨政建言的同时,他还带领团队成员根据自身学科背景与研究积累,在各自社区群、师生群、朋友群中,化身“科普达人”,利用自身影响力,就防护用具穿戴、环境消杀、配药借药流程、谣言识别等方面广泛传播疫情防控政策和科学知识同时有利引导舆论,提高自身社会关系网络所及之处的亲友、学生、同事们科学抗疫、科学识别谣言、健康防疫能力。
他是院长,是教授,是上海市应急防控专家。他也是社区志愿者,是消杀员,还是搬运工。他每天要在多重身份中切换、奔波,始终牢记和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的疫情防控的同时,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为上海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展现了特殊时期上理管院人的责任与担当。